查看原文
其他

黄梅“追风”,穿透时空

戏曲如何致青春④ 安徽日报 2022-08-11


从乡村草台到艺术剧院,从民间小戏到五大戏曲剧种之一,近200年来,黄梅戏艺术成为海内外享受盛誉的艺苑奇葩。新时代,既要保住传统味儿,又要瞄着社会发展、观众需求、时代品格求新求变,扎根安徽,走向全国;扎根戏迷,走向大众 。戏曲艺术敢于“追风”,才能穿透时空、馨香流远。






 何云 

唱戏“磨细”,梅香自飘



她是《雷雨》的四凤

《红楼梦》的贾宝玉

演绎了一个个经典角色


漂亮诠释了新编黄梅戏

——《小乔初嫁》小乔一角

让她摘得戏剧梅花奖


受“戏曲活化石”青阳腔浸润

很小便显露戏曲天赋

12岁进省艺校黄梅班

17岁成为省黄梅戏剧院一员

最开始五六年

演的最多的就是端盘子的丫鬟

和撒花瓣的仙女

她没因演小角色而气馁

越发刻苦用功


2001年

她担纲《大眼睛的期盼》女主角

“ 抓紧一切时间背台词、练唱腔,

吃饭、走路、睡觉、做梦,

都琢磨怎么演好角色。”

何云说,唱戏要“磨细”

黄梅才能香


《大眼睛的期盼》

荣获省“五个一工程奖”

何云从当年的“小梅花”

绽放成“大梅花”

不变的是对黄梅艺术的执着





 袁媛 

秉持初心,以艺传道



20岁左右就担纲大梁

袁媛经历舞台千锤百炼

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

每天5点起床练早功、练唱腔

是多年来雷打不动的节奏

梨园行当来不得半点“虚”

台下没练成“两把刷子”

台上便漏洞百出


凭借扎实的功底

袁媛不到30岁

被破格评为“国家一级演员”

袁媛说:“我师傅吴亚玲,

无论哪个演员请教,

都毫无保留地分享舞台经验。”


她不敢忘记初心:

“师傅说,最好的传承,

就是演好每一个角色、每一场演出。”





 赵章伟 

甘当“绿叶”,唱响英雄



“沉得下心,耐得住性子”

赵章伟始终牢记

20年前老师这句毕业劝告


从对黄梅戏一窍不通

到唱念做打门门精

练出“刀枪棍棒”上的功夫

对打小在农村生活的他不是难事

难的是掌握唱腔

和顺利度过变声期

有个学期期末剧目演出

他完全无法出声

最终在同学、老师帮助下

调整过来

从艺以来,甘当绿叶

守护纯粹的艺术梦想


赵章伟说:

“站在一群杰出的艺术家肩上

传承传统戏曲,

是幸运和荣耀,

我要握紧传承的接力棒!”





 张小威 

来自“黄梅”,奔赴黄梅



“东海边,留神话,

传千户,传万家 。”

青春版新视觉黄梅戏《龙女》

让张小威这个名字

在一拨拨观众中传响


张小威生于湖北省黄梅县

12岁被派到“省黄”学艺

少小背井离家

只为追求黄梅梦

却遭遇了尴尬的变声期

他坚决不放弃

每天不到6点就练声、练功

有一天他发现嗓子变回来了

终于可以重返舞台唱戏

大戏小戏天天演,摸爬滚打

从稚嫩走向成熟


张小威说:

“黄梅戏教会我成长、做人,

不管走到哪里,

我会为她坚持奋斗。”






 邬云 

“戏比天大”,勇攀高峰



6月底,新编现代黄梅戏

——《共产党宣言》亮相海口

饰“女一号”的演员

提前返肥参加重要会议

“女二号”邬云临时担纲女主角

“凌晨5点接到紧急任务

脑袋完全是懵的!”邬云说

留给她的时间只有2天

从唱词、念白、身段到舞台调度

都高质量完成了

演出大获成功


14岁开蒙学戏

邬云没有童子功

就多用心,多练习

老师们、同事们排演时

站在一旁揣摩、提高

戏一场接一场演

奖一个接一个冲


邬云说:“我是幸运的,

成长在‘省黄’大家庭,

戏曲传承见行动,

是咱们家剧院的传统,

以身作则孩子们看在眼里,

不用担心他们接不了棒。”



出品:皖派工作室
撰文:朱琳琳 吴晓征
视频制作:罗广心
编辑:王嵌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